共产党员金融人网

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 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持
更新时间:2024-12-27  浏览量:1

今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治国理政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理论进行了全面、科学、系统地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现代金融包括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以盈利为目的,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面临营利性和政策性的冲突,其融资支持作用会受到一定制约。政策性金融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的,不追求商业利润,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资产规模可观、体系较完备的政策性金融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

政策性金融是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一)政策性金融在促进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一文中指出:“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具有长周期、慢回报、风险大、抵押物不足等特点,往往难以从商业金融机构获得充足的融资支持。政策性金融作为体现政府意志的特殊金融形态,具有资金额度大、期限长、价格低等优势,通过提供优惠贷款、担保、股权投资等方式,对企业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企业成长初期,政策性金融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融资的方式,对科创企业提供先期支持,缓解启动资金约束,填补市场缺失;并能够发挥首倡诱导、示范引导功能,撬动更多商业性贷款和社会资金,解决科技金融市场的融资难题。待企业成长壮大后,政策性金融逐步将融资引导权交给市场调节,达到金融市场自身供求均衡水平。对于成熟期的企业,政策性银行更多将资金投入到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尖端科技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实现关键技术弯道超车的重大项目上,有力推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在国外,政策性金融促进创新主要通过作用于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资金实力薄弱,能用于研发的资金非常有限,所以需要政府给予资助。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帮助是世界创新型国家的普遍做法。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调增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性银行成为实现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有力驱动力量。国内外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实践证明,政策性金融可以在促进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政策性金融在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往往面临正的外部性问题,从直接效益看,企业难以从绿色低碳活动中获得利益,甚至需要做出一定商业牺牲。由于商业金融更多关注在不考虑外部性条件下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的基本规则,节能环保等绿色项目一般资金占用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商业金融更多将资金配置到直接利润更高的项目上,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受到制约。绿色金融的主要部分和核心部分应该由政策性金融承担。近年来,我国政策性银行不断健全绿色金融治理体系,在促进光伏、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政策性金融的弥补、引导和调节作用。

(三)政策性金融在促进和谐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协调和共享是其重要特点。生产力的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学会“弹钢琴”,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当前,我国仍存在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商业金融由于追求利润,导致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金融资源被更多配置到经济发达、利润率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广大中西部和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相对不足。我国政策性金融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积极推动金融资源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有力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同时,三大政策性银行通过创新使用金融工具,引导资金流向新型城镇化、棚户区改造、乡村振兴、普惠型养老、卫生健康等领域,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政策性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我国政策性金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国政策性金融回归本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政策性金融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政策性金融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关系。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政策性银行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业务模式,融资方式以批发性融资为主,融资领域主要是公共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等,融资对象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政策性金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政策性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新要求、新变化,积极调整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其“当先导、补短板”作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我国政策性金融面临的新任务。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应积极调整信贷领域,主动退出部分已经相对饱和的传统信贷领域,大力加强对创新、绿色和协调发展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推动创新和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政策性金融应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优化融资结构,完善融资模式,增加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二)处理好政策性金融和市场化运作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决策,政策性金融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特殊金融形态,全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其应有之义。但政策性金融本质上仍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在支持国家战略的同时,需始终做好信贷风险防控。如果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国家战略时形成大量不良资产,这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形成的坏账最终需要全社会买单。因此,政策性银行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时,应避免粗放的运动式放款,要坚持精细化和可持续原则。政策性银行可进一步探索完善转贷款模式,通过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机构和人员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

(三)处理好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与商业金融相比,政策性金融依靠国家信誉筹集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融资时,商业金融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应优先由商业金融提供,政策性金融可将宝贵的信贷资源集中于商业金融不愿或不能提供融资的领域,避免相互间的不公平竞争。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合理分工、相互补充,方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充分的金融服务。

政策性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内容

全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我国政策性金融面临的新任务,政策性金融机构应积极调整融资对象,创新信贷产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一)发挥中长期优势,全力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着力点。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政策性金融应聚焦科技金融的堵点和难点,发挥中长期融资优势,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匹配的科创融资模式。一是政策性银行应突破“三张表”评价体系,对企业创新能力开展量化评价,使企业知识产权实现“信用化”。针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可创新推出“科企融资链”,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二是政策性银行可通过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推出针对科技企业的特色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金融服务。三是政策性银行应充分发挥全牌照优势,鼓励所属投资机构积极投资于科技创新项目,为初创期、成长期企业提供资本和资金支持。四是政策性银行应深化和有关部委合作,设立专项贷款,支持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研发,助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二)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支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国政策性银行应严格落实改革方案要求,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发挥自身优势,为构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金融支持。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要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对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大力支持,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以数实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形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政策性银行在金融支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优化融资模式,提高融资效率,加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供应链融资、产业链金融服务等,以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三是合理优化信贷结构,用足用好抵押补充贷款、国家制造业转型基金、国家集成电路基金、研发贷款等金融产品,投贷联动支持专精特新科技企业的研发活动和转型升级;四是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三)坚守政策本位,全力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面对我国绿色发展的资金缺口,政策性银行应充分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积极打造政策性绿色金融工具,破解生态产品修复和保护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回报低等问题。一是要围绕绿色金融完善组织建设,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力度,用足用好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探索环境效益挂钩贷款、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二是要聚焦服务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对生态修复、污染治理、清洁能源、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储备林等领域重点项目支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三是要发挥政策性银行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创新绿色金融债券等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绿色金融领域。

(四)依托国家信用,全力支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协调和共享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政策性银行应发挥中长期和低成本融资优势,在促进我国均衡、协调发展中发挥融资“主力军”作用。一是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抓手,重点围绕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部署,发挥融资融智优势,引导和促进金融资源的均衡、协调配置。二是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围绕“三农”关键领域融资难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要强化数字赋能,通过深度运用数字技术,延伸服务范围,增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动能。三是通过创新使用抵押补充贷款(PSL)等金融工具,引导政策性资金流向棚户区改造、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领域,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方面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要围绕“三农”、乡村振兴、贫困助学等领域的问题创新金融工具,打通金融资源配置“最后一公里”,提升各个市场主体的融资可得性。四是聚焦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定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安置点等四大区域,优先服务带动防返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群众、脱贫人口等三类人群,助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作者李林木为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晓东为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感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研究”(22JD710026)和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政策性金融助力广东率先实现共同富裕研究”(GD23CXY01)的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1-3.

②黄群慧.《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年5月22日.

③刘伟.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J].经济研究,2024(3):4-11.

④邱兆祥,刘永元.《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共同富裕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22年1月6日.

⑤金观平.《金融应高效赋能新质生产力》[N].经济日报,2024年4月1日.

⑥贾康.《绿色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应纳入政策性金融的范畴》[J].科技与金融,2022(7):11-14.

⑦李钧.在我国科技创新进程中发挥政策性金融的重要作用[J].中国银行业,2023(1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