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金融人网

助贷规模扩大 合规是展业方向
更新时间:2024-12-27  浏览量:3

由于规模体量不断增长,助贷平台逐渐成为金融领域不容忽视的存在。

根据市场公开数据,在贷规模达千亿元以上的助贷平台约有9家,其中蚂蚁系已超万亿元,腾讯系、字节系以及京东系紧随其后,达3000亿元以上。

除了上述自带流量或场景的平台,一些金融科技公司的助贷业务规模也不小。从近期上市金融科技公司披露的三季报可以看出,在贷余额最多的公司已超过1000亿元。

贷款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之一,为何有些机构需要助贷?助贷方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未来合作面临哪些难题?

业务模式——助贷

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发展,流量的价值日益凸显。

拥有流量的互联网平台不断寻求变现渠道,金融便是其中之一。而伴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以及业务模式的变化,流量也成为其获客不可或缺的要素,既包括依靠线上线下网点积累的流量,也包括借助外部平台拓展、转化的流量。后者则衍生出一种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的模式——助贷。

何谓助贷?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23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助贷业务发展研究报告》称,助贷是指网络金融平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从事导流、联合发放贷款的业务。平台只输出自己的风控和客户,不涉及出资。

在上市金融科技公司的财报中,通常用“撮合”或“促成”来描述助贷业务。

比如,2024年三季度,嘉银科技促成交易金额达267亿元,同比增长约10.3%;信也科技促成小微企业交易金额154亿元,同比增长25%;宜人智科促成交易金额134亿元,同比增长约36%;小赢科技撮合和提供贷款总额283.38亿元。

从规模看,这些公司的助贷业务普遍扩大;而从金融科技公司披露的合作金融机构数量来看,多数已超过100家。

“经历多年的市场历练,科技企业积累了一定优势,如客户、科技、场景等。相对而言,有些中小金融机构自主经营能力、研发经费以及风控能力不足,只能寻求与外部机构合作以实现业务拓展。”一位曾在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部门工作的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从上市金融科技公司财报可见,个人、小微企业主、乡村创业者等群体是其主要服务的客群。该客群对应的金融服务主要为消费金融、普惠金融等,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布局的业务都有重合。

“消费金融公司、民营银行以及一些城商行、农商行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对于助贷模式的存在,某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银行业尤其是中小型城商行和农商行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面临着数据样本稀缺与不均衡两大挑战,通过技术的共建共享以及数据的安全流通,可以有效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核心资源——科技

当前,无论是获客,还是风控环节,科技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机构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谈及自身核心优势时,金融科技公司也都提到了科技。

某消费服务类科技企业财报显示,三季度,该公司研发投入达1.49亿元,同比增长17.7%。除了高成本的研发投入,丰富的数据样本也成为这些科技公司提升数字化运营水平的基础。

“通过对数千万自营业务用户样本进行研究,我们逐渐开发出性能良好且更稳定的风控模型,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有效解决中小金融机构在模型开发中的数据样本不足与覆盖不均的问题。”一位金融科技公司从业人士说。

比如,在数据运用方面,该公司自主研发小微经营贷技术解决方案,采用将线上流水税票等大数据、用户自证信用数据、线下智能尽调采集的财务数据有机融合的逐级授信模式,有效解决展业效率不高的问题,有效提升了风控效果与用户体验。据了解,目前该方案正在多家金融机构落地运营。

在原有科技能力的基础上,多家金融科技公司还把布局重点放在人工智能领域,以期通过深化人工智能的应用,确保业务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据了解,一些企业已实现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客户服务、内部沟通、决策支持和个性化营销等多个场景。某上市科技公司三季度财报显示,随着AI技术进一步落地应用,在贷后管理场景下,实时意图识别的准确率相比外采提升17%,有效助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据业内人士介绍,智能平台建设往往投入大,亿元级别的数量对于大型银行也不是小数目。因此,一些金融机构对科技研发持谨慎态度。“如何平衡成本与收益,对大型金融机构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峰认为,“面对高成本投入,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采用外包或者‘抱团取暖’的方式,也可以依托行业性的平台触及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

未来发展——合规

尽管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金融科技公司在开展助贷业务时仍面临不小压力。

获客是其中之一。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经过2019年至2021年的快速增长后,各金融科技公司的季度新增注册用户数量已呈放缓态势,获客策略已转变为运营存量与深耕渠道并重。比如,注册用户数排名靠前的科技公司,其客户复借率均能达到80%以上。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金融科技公司已开始重点布局垂直领域,提升自营获客能力。同时,与头部视频、电商和生活服务平台开展投流合作,仍是获客的主要渠道。

“通过流量广告变现也不好做了,价格不低且资产质量没有以前好。我们会尝试不同类型的平台,一方面,扩大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挖掘潜在客户,实现对现有客群的差异化补充。”某金融科技公司业务人员告诉记者。

另外,当前助贷行业的合规压力依然很大,息费和催收是客户投诉的两个主要方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长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从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政策来看,加强自营和风控能力一定是主流方向,‘依附’于金融机构的助贷机构还能走多远,我们无从判断。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开始拓展联合运营、科技输出等多元化合作模式的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专家分析认为,从近些年出台的规范互联网贷款的相关文件或办法来看,政策指向一脉相承,主要是通过规范金融机构的互联网贷款业务,从而引导助贷机构合规展业。未来,金融机构应持续增强自营能力,提高风控水平,避免对单一合作机构过于依赖而产生风险。助贷机构也应严格遵守监管规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