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与自然环境关系紧密,农业生产依赖的自然资源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增强农业气候韧性、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调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归纳提升农业气候韧性的经验做法、剖析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模式的改变,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影响农业生产。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贵州省通过完善政策衔接、加大资金支持、创新金融工具、强化科技赋能,在加大绿色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目前,农业气候韧性提升仍面临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内部有效融资需求不足、外部资金支持仍需加强等问题,对此建议完善政策体系、积极开展地方试点,扩大农业气候韧性影响力、提高农户有效融资需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实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气候韧性领域倾斜。
近年来,气候变化愈加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及焦点问题。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明确了农业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地位。有研究指出,发展气候韧性农业主要包括可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适应气候变化构建气候韧性和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三方面内容,强调提升农业气候韧性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金融手段增强农业气候韧性,对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对贵州省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影响
(一)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影响农作物生长。2023年,贵州省平均气温为16.9℃,较往年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值。调研发现,由于2023年冬季显著偏暖,六盘水市猕猴桃花期滞后,传粉昆虫减少,授粉功能减弱,影响猕猴桃挂果品质;安顺市越冬作物冬眠时间延迟,未正常进入越冬休眠期,导致作物返青时间提前,出现植株细弱、提早开花萌芽、易倒伏等问题。
(二)局部区域降水时节改变,农作物产量降低。2023年,贵州省平均降雨量为987.4毫米,较常年偏少18.4%,降水偏少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户经济收入。如由于2024年1月降水稀少,六盘水市农业用水紧张,农户被迫推迟种植,错过最佳种植期,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收入。
(三)极端天气频发,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经济损失增加。2023年,贵州省干旱、洪涝、风雹灾害导致农作物受灾面积24.6万公顷,绝收面积2.9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7.7亿元。2024年一季度,贵州省出现低温冷冻、风雹灾害,局部地区发生干旱、地质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4.15万公顷,绝收面积0.1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36亿元,与前五年同期均值相比,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33%、86%。
金融支持农业气候韧性提升的典型做法
(一)完善政策衔接,为金融支持农业气候韧性提供政策方向。一是出台顶层制度,明确财政金融支持导向。2022年,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等17个部委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要求加强财政金融支撑,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创新、构建气候投融资保障体系。二是印发地方行动方案,完善配套政策体系。2023年,贵州省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印发《贵州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提出增强农业生态系统气候韧性,健全投入机制,构建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
(二)加大资金支持,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一是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产能。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涝能排、旱能灌、适合机械化操作的高效农田生态体系,有效提高种植业应对极端天气变化的能力。截至2024年一季度,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累计投放贷款155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93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建成高标准农田384万亩,切实保障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省粮食生产能力。截至2023年年底,贵州省粮食生产已连续4年保持增长。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受喀斯特地貌影响,贵州省土壤储水能力较弱,季节性降水变化易带来农业用水短缺。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困难。如建设银行黔西南分行累计投放贷款4.96亿元支持兴义市马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平均供水量2.12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达1.32万亩。三是支持农作物品种改善,适应气候变化趋势。为应对近年频发的干旱灾情,2024年,安龙农商行累计向168户高粱种植户提供专项贷款1018.96万元,支持农户选用抗干旱、抗病虫害的高粱种苗,主动适应气候变化趋势。
(三)创新金融工具,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开发特色信贷产品,提升农业产业的气候韧性。如六盘水针对当地优势农产品红心猕猴桃,推出“种植e贷—猕猴桃产业”信贷模式,对猕猴桃农户育苗采购、防虫鸟啃食、保温套袋采购等种植环节进行融资支持,提升猕猴桃产业的气候韧性。二是创新融资模式,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户收入提高。引入政府投资基金,联合基金投资与信贷资金支持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的农业项目,带动农户收入提高。截至2023年3月末,在贵州省1.1亿元“四化基金”支持下,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累计投放贷款3.35亿元支持赤水市中部片区竹基地建设。该项目通过增加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帮助周边3955户农户增加经济收入。三是开发特色农业保险,增强农户抗风险能力。如遵义市太保财险公司依据山地特色农业,开发高粱气象指数保险。截至2024年3月末,累计为33199户农户提供高粱气象指数保险,承保农地13.25万亩,挽回损失215.84万元,帮助高粱种植户对冲气候变化风险。
(四)强化科技赋能,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一是引入新型农业技术,提高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如建设银行支持万峰湖渔民探索高密度陆基循环水生态养殖,为其授信1.3亿元,以生态环保的PE圆桶为载体发展节水节地的离岸淡水养鱼,避免了传统网箱养殖存在的水质污染风险,增强了渔业气候韧性。同时,产值也是传统养殖方式的13倍,辐射带动800户群众就业,实现每户每年增收约3万元。二是依托金融科技,提升农业领域金融服务能力。如遵义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设备,实现生物活体数量和质量的动态监测,创新解决了生物活体资产评估难、监测难等问题,有效拓宽了农业领域抵押担保物的范围,切实提高了金融机构服务农业领域的能力和水平,为养殖业防范应对气候风险提供有力支持。三是搭建线上平台,提升农业气候韧性认识。如铜仁借助黔农云、智慧乡村等线上平台,通过线上信贷业务办理、政策宣传教育等,扩大绿色发展影响力。同时持续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转型升级,构建县域金融县、乡、村三级的金融服务体系,畅通村域金融服务路径,逐步增强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对农业气候韧性的认识和理解。
完善空间
(一)政策指引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政策体系尚需完善,金融支持缺少精准靶点。《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指出了农业与粮食安全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提出增强农业生态系统气候韧性的重要理念,但对农业气候韧性的主要任务与实现路径仍需进一步明确,金融支持的重点方向与领域尚未明确。二是地方配套激励机制仍待健全,金融支持农业气候韧性的激励不足。以贵州省为例,虽然已印发《贵州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但暂未出台以“农业气候韧性”为主题的政策文件,农业气候韧性相关的具体产业政策、资金支持、财税补贴等措施暂未明确,难以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气候韧性相关领域倾斜。三是金融支持农业气候韧性的政策宣传引导有待强化。调研发现,目前以金融支持农业气候韧性为主题的政策宣传引导活动较少,缺乏面向市场主体的典型经验做法和优秀案例的总结推广,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宣传辅导有待加强。
(二)农业气候韧性提升的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一是农户提升农业气候韧性的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截至2016年底,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中35岁及以下和55岁及以上的占比超过半数(52.8%),受教育程度在高中或中专及以上的仅占8.3%。农村青壮年较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接受新理念、运用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较弱。二是小规模的经营模式下提升农业气候韧性的成本较高、效率偏低。调研显示,贵州省77.6%的受访农户为小规模农户,78.2%的农户家庭土地经营规模低于20亩,62.63%的农户家庭养殖规模低于10头。小规模经营模式难以有效发挥规模效应,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气候韧性项目的成本较高、效率偏低。三是农业科技研发投入较少,农业气候韧性相关技术研发较为滞后。2015年至2022年,政府给予的稳定性科研经费从61.46%降至58.87%,与发达国家70%至80%的稳定投入存在明显差距。
(三)农业气候韧性提升的外部支持有待加强。一是财税资金支持较为薄弱,影响农户积极性。调研发现,目前贵州省暂无农业气候韧性提升的专项财税优惠政策。同时,现有的各项财政补贴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气候韧性提升相关,但贵州省实际补贴力度低于理论值,难以有效激发农户积极性。据专家测算能有效激发涉农主体积极性的补贴下限应在1353元至2587元/亩。但对贵州省2379户农户的调研显示,52.9%的受访农户的补贴金额低于300元,1000元以上的仅占6.1%。二是农业保险覆盖主体和范围有待拓展,金融产品创新与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农业保险的参保主体集中在种植大户,对散、小、弱的涉农主体推广不足。同时,农业保险体系尚不完善,保险产品种类有限,较难满足农产品不同生产周期的需求,未充分覆盖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三是针对性信贷产品与服务有待丰富,金融支持农业气候韧性的能力有待提升。现有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主要集中于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且多为传统涉农信贷产品的延伸,对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生产环节的气候风险考虑相对较少。
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积极开展地方试点。一是探索制定农业气候韧性领域的制度文件。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农业气候韧性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其主要任务、实现路径、激励机制等内容。同时探索研制农业气候韧性行业标准,构建农业气候韧性指标体系,明确相关项目及主体的覆盖范围、认定流程等要素,帮助金融机构明确支持方向。二是持续加强地方政策衔接。地方政府部门可根据顶层政策,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出台生态、农业农村、资金支持等农业气候韧性具体领域的文件细则,更好地推动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农业气候韧性相关项目。三是积极开展金融支持农业气候韧性的试点。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积极开展创新试点,搭建地方气候融资项目库,向金融机构定期推送支持清单目录,总结经验案例,为农业气候韧性提升提供地区实践基础。
(二)扩大农业气候韧性影响力,提高农户有效融资需求。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提升涉农主体对农业气候韧性的认识。结合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广泛开展优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格局、提升农业应变减灾能力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涉农主体对农业气候韧性提升的认同度和积极性。二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气候韧性领域的融资需求。鼓励农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做大做强,不断解决土地细碎、分散经营的现实困难。同时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减免业务办理费用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为涉农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增加其优化农业生产、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有效融资需求。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激发农业产业链融资需求。整合科研力量,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度和效率。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出发,加大耕地质量、农业节水、农机装备等领域的资金支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激发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更广泛的融资需求。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是提高财政补贴力度、创新财政支持工具。建议增加农业补贴总量,将农业气候韧性与现有的财政补贴相结合,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补贴。同时提高对低收入、小规模农户的补贴力度,增强其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二是开发个性化信贷产品,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气候韧性领域倾斜。基于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户个性化需求设计差异化的信贷和保险产品。通过优惠利率、绿色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金融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农业气候韧性提升提供资金支持。三是推动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与产品开发创新。推进保险机构与气象、环境等部门的合作,获取气象、环保等数据并将其整合到金融保险服务中,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更精准、便捷、适用的保险产品。探索推进“保险+信贷”模式,加强银保合作,增加农业保险与信贷创新型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农业气候韧性提升提供支撑和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
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毛世平,林青宁,王晓君.优化农业科技投入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J].中国农村科技,2023,(06):28-29.
②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2021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
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经济研究中心 孙晶晶,赵凯,曹慧等.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分区及其补偿额度测算——基于省级耕地-经济协调性视角[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06):1003-1017.